最近看了乌克兰第44旅无人机营指挥官舒滕科的采访,说实话,看完心里挺沉的。原来前线根本不是咱们在视频里看到的那样简单。
以前网上很多人说俄军打仗不行,装备烂,兵也不行。可舒滕科天天跟他们打,他说的话反而让我信了。现在的俄军,真不好惹。顿涅茨克那边,人家一口气推进了15公里。这可不是小数目。
我在2022年认识一个基辅来的志愿者,叫安德烈,他给前线送过电池和无人机零件。有次他跟我说,冬天最冷那会儿,他们车队半夜不敢开车灯,怕被发现。但俄军的无人机居然还能照常飞,用热成像盯着路。他说那一刻才意识到,对面的技术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。
舒滕科自己就是在前线拼出来的。从步枪营副手干到无人机营头儿,快两年没下火线。他说去年冬天在库皮扬斯克守着,俄军一天能冲五六次,有时候七次。天黑得早,雪又厚,要是没有无人机提前报信,根本挡不住那种集团冲锋。
可今年夏天又不一样了。草长得比人高,树林密得连风都穿不过。俄军学会了藏,伪装网一盖,热信号也压得住。他们一次放出去几十架侦察机,还是可能漏掉一支十来人的小队。等发现时,已经贴脸了,只能开枪对射。
他还讲了个事。有一次他们用攻击型无人机炸了一个俄军隐蔽点,结果那些兵没往后跑,反而往乌军步兵方向冲。原来是吓懵了,分不清方向。结果正好撞上埋伏的乌军步兵,几梭子就解决了。听着像乌军赢了,但我觉得这事反过来想更可怕——人在慌的时候,本能是乱跑,而不是按训练来。战场哪有什么标准答案。
最让我吃惊的是他对俄军无人机的看法。以前用高科技,说他们只会靠人命填。可舒滕科说,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俄军有精锐部队,专门搞无人机作战,训练熟得很。而且国家砸钱生产,新机型一批接一批地上。这种部队,数量还在涨。
反观乌军呢。我们确实最早玩出花样,比如用大疆改装炸弹,或者写个小程序控制飞行路线。这些点子都是士兵自己琢磨出来的。问题是,好东西出来后,推广太慢了。等别的部队终于拿到新设备,俄军那边已经量产铺开了。
远程无人机这块,俄军最近特别狠。能飞几百公里,专挑后方仓库、铁路、油库打。切断补给线,比正面进攻还疼。舒滕科承认,现在面对的是世界第二大军,谁轻敌谁完蛋。
但他也说了句让我佩服的话。他说乌军能撑到现在,还能打退不少进攻,其实已经算顶尖水平了。这话不是吹,是拿命换来的经验。
当然他也说了自家的问题。八月中旬波克罗夫斯克丢了15公里,他直接点了三个原因。
第一个,没人了。真的没人了。不只是步兵缺,连他带的无人机操作员都凑不齐班。前线拉得太长,每个点都想守住,怎么可能。
第二个,夏天太难打。树多草密,视线差。俄军专挑死角摸进来。你无人机飞半天,底下有人蹲着不动,根本发现不了。
第三个,俄军战术变了。他们不再到处试探,而是集中所有预备队,猛攻一个方向。同时多个方向佯攻,逼你暴露防线弱点。一旦找到缺口,立刻猛冲。这次推进15公里,就是这么来的。
我后来问安德烈,他说他们送物资时最怕的就是“突然安静”。本来炮声不断,突然某片区域没动静了,反而紧张。因为很可能敌人正在集结,准备突破。这种心理压力,外人根本体会不到。
我认为,现在这场仗早就不是拼而是拼谁能更快适应变化。俄军学会了用技术,乌军却卡在人员和后勤上。
整个前线都在重复同样的问题。俄军像找拼图一样,哪里松动就往哪砸。只要有一点空隙,马上填兵往上冲。
技术和地形都不再是固定优势。俄军不再只靠人数堆,也开始讲策略,讲协同。乌军虽然创新多,但补不上人,装备更新也慢。
接下来会怎样?没人知道。俄军会不会继续突破?乌军能不能把缺口补上?
但有一点我清楚。战场上没有永远的弱者。谁能更快调整,谁就能活下来。
对乌军来说,认清楚对手有多强,比喊一百句口号都有用。
对俄军来说,拿下一段阵地容易,守住并扩大优势才是难题。
毕竟今天占的地,明天可能就被反推回去。谁都不能松劲。
炒股入门与技巧,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,天天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是多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